close

所謂的效率市場」,基本上就是一個理想中的簡化市場。在這個市場裡,每一個投資人都是理性的、所有的情報都即時且公開,而且獲得情報不需要負擔額外的資訊成本、也沒有任何投資人的力量足以單獨影響股價變動。

 

在這樣的效率市場」裡,任何一支股票在市場裡的價格應該會是真實價值的完美指標,價格精確的反映了市場上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並且隨著新信息的披露而做出相應的反映。

 

因此,任何投資人都無法持續擊敗市場而賺得超額報酬,對股票價格進行預測所付出的時間、金錢、和努力都是徒勞,任何對股票的技術分析都是無效的。

 

 

可以很簡單的想像一下:效率市場」裡,股票的交易量應該極低、股價的波動也不至於太大,因為在大部分的日子裡,一檔股票的「價值」,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一旦有任何變化,市場會以很快的速度,完成股價的調整。

 

可惜,很明顯,這樣的「效率市場」,從來不曾存在於真實的世界裡,「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始終是個「假說」,只存在於蛋頭經濟學者想像中的世界。

 

 

既然「效率市場」從來不曾存在,那麼其背後隱藏的意涵就應該是:市場裡存在著許多價值被「高估」或者是「低估」的股票。

 

 

理論上,只要能找出這些被「高估」的股票去放空、或者買入被「低估」的股票,加上一點守株待兔的耐心,一旦「價值」反應為「價格」,自然就能夠獲得超額的利潤。

 

所以,各種的「套利交易」和所謂的「價值投資」,自然就應運而生。(譬如ADR或可轉債和股價的價差、子公司的潛在收益、資產重估、...都可以套利)

 

 

道理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極為不易。

 

「價值投資」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評斷一支股票的「價值」。

 

 

為了能正確的評斷一支股票的「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Ben Graham),發明了一個簡單的工具 - 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P/E或PER,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利),直到現在都還是我們常用的指標;其他還有像是未來股利現值法現金流量折現法、...等,都是為了評估一個企業的「真實價值」而被發展出來的工具。

 

 

只可惜,所有的評估都是一種「預測」,而預測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假設」之上,一旦任一「假設」不成立,依據「假設」建立的估值就失去了意義。

 

更何況,對於還未產生營利的新創企業,或是「創新」會影響競爭態勢較大的行業而言,這類的估值法都很難真的派上用場。

 

明白了這一點,為什麼巴菲特 (Warren Buffett)的投資組合中,會偏好傳統行業,較少高科技產業,更缺少新創企業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價值投資」的第二個顯而易見的關卡,就是堅持持有,持有到「價值」反映為「價格」的時候。

 

既然市場上存在價值被低估的股票,當然也不乏被高估的股票;這些被高估的股票會吸引大部份投資人的眼球,當然也包括信奉「價值投資」的投資人。

 

沸騰的人氣,通常就代表著「高估」。


當所投資的股票在一段較長(長、短因人而異)的時間都沒有能反映出「價值」的時候,再加上「從眾效應」作祟

(不妨再看看所羅門•阿希(Solomon E. Asch) 的從眾實驗),投資人受不了誘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甚至做出相反的判斷,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難得的不僅是他能夠在茫茫股海中能發掘出蒙塵的寶石;更難得的,是他能夠抗拒誘惑,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種非凡的自信、從容,與堅定的信念,注定了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穿夾腳拖的老黑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