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美韓FTA過關考驗台灣外貿政策格局」,出自電子時報/莊衍松/2011/10/24。

作者立論公允,對台灣外貿也有深入了解。

當然,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有著與大陸糾纏不清的國際、政治、經濟、歷史與現實問題存在,如何務實的處理這種種問題,為台灣開創出更好的未來,就不是口頭說說與心裡擔憂這麼簡單的事了…

事在人為,一起努力吧!!


美韓FTA過關考驗台灣外貿政策格局
2011/10/24-莊衍松 

2011 年對南韓在區域貿易合作與 “世界化”國家戰略來說, 可說是最為豐收的一年, 因為歐韓 FTA (自由貿易協定) 7 月 1 日生效; 美韓 FTA 也在 10 月間獲美國國會通過, 2012 年 1 月就可生效實施。 乍看對台灣的電子業 (液晶電視除外) 來說似乎感受不到什麼傷害, 但之前因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而受惠的部份傳產業卻可能受到衝擊; 台灣傳產業好不容易爭取到的競爭優勢, 似乎一夕間又因為美韓 FTA 而烏雲罩頂。

根據台灣官方的掌握, 台灣與南韓的產業結構類似, 台灣 2010 年輸美 344 億元, 其中零關稅產品比重約為 3 分之 2, 大多是電子電機產品, 這類產品本來就享有零關稅的待遇, 較不受美韓 FTA 生效影響; 而其他非零關稅且與南韓產品有競爭關係的產品, 則可能會受到衝擊。 產品範圍包括塑膠、紡織、成衣、機械零組件、工具機、汽車零件、化工產品及光學產品。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談判仍一籌莫展
美韓 FTA 降稅的貨品, 有很多都是 ECFA 早收清單中, 台灣獲大陸降稅優惠的工業產品, 除非台廠將來只做大陸生意, 否則台灣至少有 33 億美元出口額受衝擊。 但問題是, 台灣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 談判, 因美國牛肉爭議停擺後, 至今一籌莫展。

台灣有沒有可能因美 FTA 在 2012 年生效實施, 反而更加倚賴對大陸出口? 如果是, 嚴重的話可能為害台灣的利益, 尤其是紐約大學教授、末日博士羅比尼 (Nouriel Roubini) 2011 年 10 月間, 展釘截鐵地表示大陸經濟不可能 “軟著陸”, 大陸經濟早已危機四伏。 這時台灣如果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 就必須承受更大的風險。

曾擔任總統府國安會諮詢委員、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 是推動兩岸洽簽 ECFA 重要的核心人物。 其日前投書媒體認為, 美韓 FTA 不只對台灣不利, 對大陸未來出口到美國也會有負面影響, 台灣和大陸未來都將面對 “貿易移轉” 壓力。 因為根據美韓 FTA, 南韓輸美的產品中將有 87.2% 立即降稅, 且美韓間有 95% 工業產品及消費品, 將在 FTA 實施 3 年內 (即 2015 年之前) 免除關稅。

相關市調顯示, 有近 7 成的美國採購商將在美韓 FTA 生效後, 擴大從南韓的進口; 至於原本與大陸有貿易關係的採購商中, 有有 3 成以上表示, 其採購方向將由轉向南韓或擴大從南韓進口。 更何況大陸的汽車零件、電子、機械、化工產品, 在美國市場上本來就和南韓有競爭關係, 所以美韓 FTA 對大陸產業也有一定衝擊。

尤有甚者, 美國政府與國會對大陸操控人民幣匯價早有不滿, 美國參議院不久前在民主黨的主導下, 即通過人民幣法案, 要用貿易保護措失修理大陸, 雙方劍拔弩張的氣氛不言而喻。

令人不解的是, 延宕多時的美韓 FTA, 竟然在重啟談判僅 1 年多的時間內, 就能完成並獲美國國會通過, 究竟是什麼重要的地緣政治變化, 催化了美韓 FTA 成為事實? 難道是台灣和大陸簽署 ECFA, 促成美韓不得不加速讓 FTA 生效?

曾擔任過行政院政務委員的中央大學教授朱雲鵬就坦率表示, 這的確是 ECFA 激起的效應, 而且台灣官方根本沒料想到, 南韓的進展會如此快速。 知名政論家南方朔則認為, 這有可能是兩岸簽了 ECFA 之後, 美歐藉南韓在東亞布局, 圍堵大陸的戰略經濟。


歐美韓 FTA 對台灣產銷與出口結構衝擊不大

台灣有工商團體呼籲, 政府應儘快跟美國洽簽經貿協定, 以減緩衝擊, 而相關學者也表示, 美韓 FTA 生效後, 短期內會衝擊到台灣輸美非零關稅的產品; 中長期來看美韓雙方的經貿關係、技術交流、相互投資都會變得更頻繁、更便利, 這會讓南韓產業升級與國際化的腳步更快, 當然對台灣是更加不利。

歐韓 FTA、美韓 FTA 對台灣產業的衝擊, 台灣政府早有掌握, 委託民間研究機構做了許多分析與評估。 其中有不少貨品例如工具機和手工具, 是韓廠沒有生產或市佔不高的, 對台灣影響有限。此外, 有的產品如汽車零配件, 重視長期而且緊密的合作關係, 韓廠要立刻搶單恐怕也不容易。

至於和面板出口相關的液晶電視, 台廠也可利用墨西哥作為北美自由貌易區 “NAFTA” 一員的區位優勢, 設立下游的 LCM 廠, 同樣可達到目的規避美國的關稅, 更何況台灣面板有 62% 銷往大陸, 對美直接銷售的比重有限。

此外塑膠產業的龍頭台塑, 其主要市場在大陸, ECFA 生效對石化業有立即的好處, 美韓 FTA 對台塑等石化產業的影響相對有限。 而台灣紡織、成衣場為提前因應關稅壁壘, 老早就把工廠外移至中南美洲、東南亞, 留在台灣的大都是高附加價值的貨品, 不走低價路線。

可見得在目前的產銷與出口結構下, 美韓 FTA 或歐韓 FTA 對台灣的衝擊其實相對輕微, 至少深入分析後就明瞭, 並不如外界講得那麼誇張。 比較令市場感到不安的是, 南韓在 2011 年成功拿價歐盟 FTA、美國 FTA 後, 有沒有挳能拉開與台灣的差距? 例如排擠掉歐美資金與技術對台灣的興趣, 或者迫使台灣業者對歐美市場更加知難而退, 把所有的投資與出口統統押在大陸, 而給了中共更多 “以商圍政” 的籌碼?

事實上, 台灣有輿論指出, ECFA 有太強的依賴性, 太缺乏主體性。 而今美、歐已重建其 “戰略經濟” 加速與南韓連結, 台灣則被排除在外。 相關輿論認為, 這就是和大陸簽 ECFA 的代價。 不過政府當局可不如此認為。

按照政府的思考邏輯, ECFA 簽署後, 一方面台灣可以成為世界各國進入大陸的門戶; 另一方面, 台灣也可以成為大陸企業與台灣合作共同開發國際市場的門戶, 台灣若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將來在國際經濟的版圖上就更有立足空間。


台對 ECFA 依賴性太強 雞蛋不可放同一個籃子

而且台灣和新加坡正在洽談, 其他如印度、印尼、菲律賓也正在評估與台灣建立自由貿易協議的可行性。 台灣政府宣稱, ECFA 有助於台灣與其他經濟體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例如最近簽署的台日投資合作保障協議就是一例。

ECFA 是總統馬英九在 2009 年 2 月宣佈、2010 年 6 月 29 日簽署、2011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重大協議。 到 2011 年 9 月底為止, 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比重, 與 3 年前相較並無明顯增加, 原因是台灣對其他地區的貿易成長較多, 例如以 2011 年 1 月至 9 月的累計來看, 台灣對東協 6 國出口金額增加 22.6%、對美國出口增加 20.2%, 對歐洲增加 13.1%、對大陸及香港增加 10.6%、對日本增加 2.2%。

台灣對東協 6 國出口比重佔 16.1%, 為歷年同期新高, 然對大陸及香港佔 40.6%, 低於 2010 年同期的 42.2% 及 2009 年的同期的 40.8%。

馬英九表示, 這代表台灣對外分散出口的政策是成功的, 這也是台灣希望看到的, 但似乎忘了, 當初台灣之所以要簽 ECFA 的原因之一, 就是怕東協 +1 或東協 +3 的衝擊, 怕東協與台灣競爭, 搶了台灣的訂單, 或者台灣廠商為了搶搭免關稅順風車, 而外移至東協國家, 造成台灣的產業空洞化。

政府到現在都還相信, 只要和大陸簽了 ECFA, 就會有很多國家和台灣簽 FTA, 分散台灣的出口市場與對外投資, 降低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

然而, ECFA 簽署屆滿 1 年 3 個月以來, 台灣並沒有與任何國家簽訂 FTA, 台灣是因為大陸內部的因素與變化而形成對大陸出口比重降低, 而非兩岸簽 ECFA 的功勞。 至於台灣要和身陷歐債風暴的歐盟簽 “貿易振興措施” (TEM), 與經濟有衰退風險的美國簽 “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 趨勢大師 John Naisbitt 於 2011 年 9 月到總統府會見馬英九時就表示, 這恐怕會需要很長的時間, 進展或許會很慢。

其中的原因可能很複雜, 包括歐美經濟影響力下滑、失業率上升、人口加速老化、貿易與財政赤字, 讓西方國家債務愈滾愈大, 以致西方國家可能重啟貿易保護主義。 此外大陸中央與外交部對此事的反應與態度, 都會左右台灣和歐盟、美國談判的成果。 如果台灣和主要貿易夥伴簽不了雙邊自由貿易夥伴協議, 台灣的經貿策略終究無法藉 ECFA 達到預期的目標。

事實上, 2011 年大陸佔台灣出口比重降低, 有很大的原因是大陸缺工、缺電、缺水的問題不易解決, 減少對台灣上游零組件的採購; 大陸 “家電下鄉” 政策已到了強弩之末, 彩電銷售欲振乏力; 大陸已能自行生產部份零組件而不需自台灣進口; 再不然就是台灣外銷大陸的貨品價格有下跌的趨勢, 以致出口金額不易再成長。

此外, 大陸工資成本上漲快速, 迫使許多從事下游組裝的台商移轉陣地, 或提高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的生產比重等, 都是大陸佔台灣出口比重未再上升的原因。 一旦產能配置發生變化, 台灣的光學、機械、化學、電子等中間產品, 或作為生產加工原料的礦產品出口, 自然也隨之改變。 這樣的變化與結果, 並不是 ECFA 簽署時所能預料。

另一方面, 再看 ECFA 生效後, 台灣的對外投資的確有愈來愈集中大陸的趨勢。 雖然大陸有其不利的大環境, 但台商或許是受到兩岸和平、開放直航的政策引導, 台商較具規模的對外投資首選仍然是大陸。 民進黨過去批評, 台灣對外投資的資金流向有 70% 流入大陸, 而出口結構中, 大陸更是台灣最大的訂單來源, 台灣過度向大陸傾斜將有失去經濟主體性的危機。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公佈的資料, 2010 年台灣對外投資有 81.33% 是到大陸。 對外投資過度集中大陸的情況, 其實早就超過民進黨原先所掌握的數字。 2011 年 1 - 8 月, 集中的情況更是提高至 83.6%。 台灣 2010 年共有 122 億美元申請赴大陸投資, 首度破百億, 和 2009 年相比成長 101%。 2011 年 1 – 8 月的申請獲准西進大陸的金額更已達 96 億美元。

台灣申請赴大陸投資 (增資) 金額破百億美元, 恐怕都將是兩岸 ECFA 簽署後的常態。 台灣在分散投資市場的成效並不顯著, 未來經濟自主性如何提高, 如何不依賴大陸都是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穿夾腳拖的老黑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