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日子是很無趣的,正適合來讀讀書、充實自己。
1952年,所羅門•阿希(Solomon E. Asch,1907 ~1996)招募了一批志願者來到斯沃斯莫爾大學(Swarthmore College)的實驗室裡,參加一項有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
這個實驗的設計非常簡單。
首先,實驗安排一位受測試者坐在一張長桌子旁,真正的受測試者只有這一個,坐在倒數第二個位子,其他的都是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當然,受測者並不知道這個狀況。
實驗一開始,所羅門•阿希首先展示一張卡片,卡片上有一條直線。接著,所羅門•阿希再拿出第二張卡片,卡片上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直線,其中的一條很明顯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另二條則明顯的與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不同。
接著,這群人被要求輪流回答第二張卡片上哪一條直線的長度是和第一張卡片的長度相等。
受試者總共必須進行18輪試驗。在前兩輪試驗中,事先安排的助手們都會給出明顯而且正確的答案;第三輪試驗中,事先安排的助手們都會給出同樣的錯誤答案;而在剩下的15輪試驗中,事先安排的助手們在其中的11輪會給出同樣的錯誤答案。
實驗的目的,就在於觀察這12輪故意的錯誤引導下,會引發受試者怎樣的行為。
實驗的結果相當令人驚訝,老黑胖子稍微的歸納一下實驗結果:
1. 在事先安排的助手們錯誤的引導下,大多數受試者的反應仍然是正確的(63.2%),
2. 有部分受試者會屈從錯誤的引導,而給出不正確的答案(36.8%)。
3. 實驗結果顯示出強烈的個人差異;有5%的受試者總是屈從旁人意見的影響、 25%的受試者則總是反對多數意見。
4. 總體而言,有74%的受試者在12輪試驗中至少有一次,屈從了多數人的答案。
這個試驗,就是讓所羅門•阿希(Solomon E. Asch) 聲名大噪的從眾實驗(Asch's conformity research)。
從這個實驗裡,我們可以發現,總是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自己的判斷相互抵觸。可見得群體壓力會導致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彼此從未見過的偶然群體。
試想一下,如果答案不像實驗中那麼的一眼可知,而需要更多的資訊蒐集、分析、推敲、理解時,我們的反應會是如何呢?
老黑胖子想,會選擇放棄自己的判斷而屈從群體意見的人,比例應該會大幅提升吧。
比較廣為人知的所謂「羊群效應」或是「從眾效應」,指的就是這樣的現象。
介紹了從眾實驗之後,讓我們把焦點拉回我們熟悉的資本市場吧!
資本市場裡存在很多現象,都可以在這個從眾實驗中得到啟發與解釋。下面老黑胖子就列出幾個資本市場常見的現象,答案就留給讀者自己判斷吧!說得太多,反而不利於幫助大家自己思考。
為什麼市場總是追高殺低?
為什麼總是有超漲、超跌?
為什麼盤久必跌?
為什麼炒家能操控個股股價?
為什麼大家都讀巴菲特,但是巴菲特卻只有一個?
....
要磨練出良好的思考能力,學會問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所以,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就留給讀者自行發掘吧。
古人說:「賢均從眾」、今人說:「沒有慧根,也要會跟」,仔細想來,都是變相的要求我們放棄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屈從意見領袖或潮流。這類說法,其實是非常反智的。
不要忘了,1933年,納粹黨以43.9%的得票率,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出任總理;1934年,希特勒內閣通過一項宣布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權力轉授予總理的法案,而這個法案在後來的公民投票中,獲得 84.6% 的選民支持,使希特勒成為帝國元首兼總理。納粹德國的誕生,是通過不折不扣的多數決民主程序所產生的結果。
希望,能耐著性子看完了這篇從眾實驗介紹的人,都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