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讀書,大概大家都知道齊桓公的故事,都知道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為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不計前嫌,任用當年曾經用箭射過他的管仲為相,甚至尊管仲為「仲父」。

在管仲的幫助下,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且首倡「尊王攘夷」,最後終於成就了齊桓公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我們知道的故事大概就到此為止了,齊桓公稱霸之後的故事,大概是特別有興趣的人才會再深入研究…

事實上,齊桓公晚年的故事,更具有啟發意義。

管仲的年齡大約是比齊桓公大一些的,所以齊桓公會尊管仲為「仲父」。在齊桓公完成了稱霸的大業之後,管仲大約因為年老而生病了,在管仲不久於人世的時候,齊桓公去探視管仲,二人討論到管仲死後擇相之事。

齊桓公問管仲:“群臣之中誰可為相?”,管仲說:“知臣莫如君。”,意思是要齊桓公自己決定,接著,齊桓公提出了一串人選,有易牙、豎刁、開方、鮑叔牙、隰朋等人。

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看看管仲對這幾個人的評價。

管仲是這麼說的:

  • 易牙烹煮自己的兒子討好君主,泯滅人性。這種人不可接近。(註一)
  • 豎刁閹割自己的身體以求伺奉君主,不通人情。這種人不可親近。(註二)
  • 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小國的公子,能棄小國封地,他的欲望必然更大。應當遠離這種人,若重用必定亂國。(註三)
  • 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但他對於善惡過於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短處,不可為相。
  • 隰朋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恥下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哀憐同情;對於國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聽;對於事務,不需要他瞭解的,就不過問;別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可擇隰朋為相。


前三個人,易牙、豎刁、開方,我們都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是絕對不能用的小人,但是為什麼齊桓公看不出來???

那其實是因為我們佔了一個旁觀者清的便宜,而齊桓公卻認為他們的舉動都只是他們忠於自己的表現,因此無法察覺他們的真實用心。在我個人的理解,這也許也可以算是一種確認偏誤(Comfirmationbias)

管仲對鮑叔牙的看法也很有意思,鮑叔牙可以說是管仲的知己,管仲能夠為相,可以說完全是鮑叔牙對齊桓公大力推薦的結果,可是管仲卻直言不諱,直指鮑叔牙黑白過於分明,氣量不夠的缺點,認為鮑叔牙不適合做宰相。

也許有人不認同管仲的做法,認為管仲沒有朋友道義,指陳自己好朋友的缺點,而且不推薦他為相。但是在我看來,這正正展現了管仲的智慧,也是管仲值得尊敬的地方。

管仲並不因為鮑叔牙是他的好朋友,而試圖掩蓋鮑叔牙的缺點,正表現了管仲忠於自己的職務與責任,同時,他也為他的好朋友鮑叔牙避免了因為擔任不適任的職務,而可能招致的禍害,這是一種超凡的睿智!!

很可惜的,齊桓公並沒有聽從管仲的忠告,貶斥易牙、開方、豎刁。在管仲死後,齊桓公繼續親近並重用易牙、開方、豎刁,讓這三人把持了齊國的大權。

在管仲死後二年,齊桓公去世。

齊桓公去世後,豎刁捨太子昭而擁立公子無詭為齊君,造成齊桓公的兒子們為爭君位而相互攻殺,沒有人去管死去的齊桓公,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整整六十七天無人聞問,屍體腐敗而滋生的蛆蟲甚至爬到了門外。一年之後,出逃宋國的太子昭才在宋襄公的幫助下即位,並且埋葬了停柩待葬的齊桓公。

關於齊桓公的一生,後世有一句評語可說是一語道破 - “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

******************************************************************

我第一次聽到“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這句話,大概是在高中時代,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他班上有一個同學問老師:“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語出何典?” ,那時真覺得這位同學實在太牛,不知道哪弄來這麼一個典故來考老師。那位老師當然是被考倒了,只能說回去查查再做回答。想想,在那沒有Internet的時代,要查出一段話出自那部書,該有多難。

那位老師最後查出來沒有,我並不知道,但是“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這句話我是牢牢記住了,而且這些年來,愈來愈琢磨出這句話的深意。

經過了這麼多年,又有了Google大神的幫助,我很容易就把這句話語出何典查了出來。原來這句話出自晉書.李密傳(寫陳情表的那個李密,師事蜀漢譙周,曾任蜀漢尚書郎),原文是這麼說的:

…,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安樂公就是劉備的兒子阿斗劉禪,蜀漢亡國後被封為安樂公。這個司空張華為什麼要問李密安樂公何如,我們就先不去深究,單以李密的回答來看就很有意思。

李密的回答當然是在幫阿斗的臉上貼金,畢竟阿斗是他的舊主,所以他說阿斗可以跟齊桓公比肩。但是你想,一個亡國之君要去攀比一個諸侯霸主,無論如何也是不倫不類。

可是李密這個回答,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 一個領導者的成敗,往往跟他自己是否雄才大略無關,而是和他是否能知人善任,有重大而直接的關係。

齊桓公和後主阿斗是如此,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如此。

唐玄宗李隆基自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45年,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歷史上說的盛唐時期指的就是他在位的那些年。

唐玄宗即位初期,可以說是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開元年間的幾位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這幾位名相的輔佐,是唐玄宗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於既有的成就,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的精神,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當上了宰相,掌握天寶政局十餘年,李林甫死後,則是楊國忠掌權。唐朝開元時期的勃勃生氣和清明的政局,就在這二人的手中,逐漸走向衰微,而終致釀成了安史之亂。

好了,故事就說到這兒。從這幾個故事裡,當過老闆或主管的人,應該是會有不少的體悟的。

 

 

註一:有一次,齊桓公對擅長烹飪的易牙說:“山珍海味我都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你這麼會做菜,知道怎麼烹製人肉嗎?味道又是如何呢?”桓公此言本是戲言,但易牙為了博得齊桓公的歡心,竟然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用兒子的肉烹製成菜肴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吃了用易牙兒子的肉烹製的菜肴,感到鮮嫩無比,便詢問易牙:“這是什麼肉?”易牙流著淚著說:“這是臣兒子的肉,獻給大王嘗鮮”。齊桓公聽了易牙的話,非常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從此對易牙更加寵信。

註二:豎刁本不是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進宮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認為豎刁為了效忠君主而自行閹割,忠心過於常人,因而對豎刁十分寵信。

註三:開方是衛國的公子,在齊國侍奉齊桓公。開方的母親在衛國生活,齊國距離衛國只有幾天的路程,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開方從未回國看望自己的母親。齊桓公得知開方在齊國十多年不回國看望母親,認為開方忠誠於自己,愛自己勝過愛母親,因而對開方十分寵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穿夾腳拖的老黑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